佳作回顾|白云山山庄旅舍

引言


    山庄旅舍位于广州白云山摩星岭东南山谷,依地势而建,修建于1962年,1965年建成。莫伯治先生以“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手法,将山庄旅舍的庭院景物融入大自然,充分演绎了“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传统园林文化,旅舍1993年荣获中国建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山庄旅舍是岭南建筑的代表作,建成后曾作为广州接待中央领导人的内部接待基地,接待过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董必武、杨尚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


    山庄旅社凝聚了广州的历史、文化,浓缩了广州的青山、秀水,演绎着广州的时尚与文明,时至今日,仍然是南国一颗璀璨的明珠、广州一张金色的名片。

    下文摘自《莫伯治文集》,首次发表于1980年。(文中照片来自网络)


白云山山庄旅舍

    

    山庄旅舍是结合庭园布置的旅游小筑,地处山林泉石间,在总体布局中,有几点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1.协调。山庄的建筑基地,广狭不一,起伏较大,是属于溪谷型的“山林地”,即《园冶》所谓“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这种多变的地形,对于园林建筑布局来说,绝不是一种障碍,而是构成某一种基调的有利基础。山庄庭园的大小形状,是因应基地的宽窄来考虑,“如方如圆,似扁似曲,如长湾而环壁,似偏阔以铺云”。在广狭变化的基础上,又按地势起伏,定院落高低,分级建筑,形成了与坡地协调的台阶式建筑群体的基调。在每一段台阶上,又按着溪谷地形的特点,向旁地伸上升,与溪谷地势贴切吻合。此外,在某些局部地方,对地势环境有町作适当的改造,使之与设计构图更为协调。如在“听泉”这一段落中,剔土露石,泉水泻石滩而下,客房倚石构筑,更富于“岩阿之致”。《园冶》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随地势高下,体形端正,碍木栅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这里所谓“合宜”,较之协调有更深刻的含义。它不仅求几何形体、色调、质感、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协调,而且庭园的格调也要和自然环境协议一致。《园治》“相地”篇所谓“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就是论述自然环境与庭园格调的协调关系。如山庄旅舍后院处理:沿溪种竹,溯山溪上行,渡小桥至松林杂树之下,临溪设松皮小亭(山水相逢),亭后倚石滩,石摩崖(听泉)流泉喘咽,鸟声遥闻,所谓“竹里通幽,松寮隐僻”,正是此中意境。这是“山林地”的环境与庭园格调的协调关系的实例。



    2.功能。建筑群体按使用功能布置,是山庄庭园系统有条不紊的重要因素。《园治》“立基”篇说:“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手取景,妙在朝南……筑垣需广,空地多存,任意为持,听从摆布,择成馆舍,余构亭台。”这就是说,庭园建筑群体布局,以公共活动(厅堂)为主体。这些建筑要有良好的朝向和幽美的绿化环境。庭园的地段要预留宽阔一些,以便安排布置。其次是居住藏修之所(馆舍、书斋之类),再有一些一类亭台的观赏性建筑。总的来说,就是庭园建筑群的布局,要应不同功能,考虑其位置大小的比例关系,然后结合意境构思,运用自然景物和观赏性建筑进行组景。山庄旅舍的公共活动部分和服务设施等,由于人流和运输量较大,按功能要求,在山谷的进口附近,其中餐厅可以考虑对外营业,设在前院与中庭之间,服务设施则设在谷口的一侧,汽车可以进至中庭,直达餐厅与门厅的进口。住宿部分绕会议厅布置三组,环境幽静,不受中庭车道和人流干扰。山庄的总建筑面积为1930㎡,其中客房面积为640㎡ ,占总建筑面积33.2%,共有套间11间,可安排22~28床位。各部之间用步廊或游廊相接,不受雨天气候的影响。每客房有暖廊或阳台可供休息眺望。卫生间采用侧外型以减弱住房的封蔽感。个别卫生间设竹石小院,增强室内外空间的渗透感,并有利于卫生的通风采光。客房的居住面积为4米x6米。


    3.秩序。在“山林地”建院,变化的因素较多,如地形的广狭起伏不一,建筑的类型不同,建筑体量有大有小,建筑群作不规则的布局,轮廓参差错落等等。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在构图上将会导致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在审美上将是混乱而缺乏韵律。因此,在总体布面向内庭(水庭)的客房局中,需要加强秩序的素质,主要是结合溪谷狭长地形的特点,在院落和建筑的布置上,贯穿着一连串的多种空间关系中,突出有韵律的变化。这种在总体布局上轴线感和序列变化,概括地说就是布局上的一种秩序素质:


(1)轴线。所谓轴线并不意味着在总平面上有对称均匀的构图,在当中划一条等量齐观的分界线,也不是画在图上的标志符号,而是存在于实际环境中。进山庄之后,溯溪谷而上,穿过一连串的建筑和庭园空间,不断接触到周围景物,由视觉吸引力所产生的平衡感,暗示着有一根轴线贯穿全局。它是在空间上移动视点的视觉平衡的连续,在狭长的溪谷地形,造成一系列的庭园组合,很自然地产生了轴线的感觉。另外,由于建筑与院落交替排列,建筑群横割轴线,在轴线延续的进程中,建筑成为坚定的停止因素,更加强调轴线的存在,它自始至终将院落和建筑串连在一起。这是中国庭院建筑体系的传统手法的体现。在庭园中,则表现为“堂横庑列,阑楯周接,花映木承”的格局,形成丰富的建筑群轮廓和多层次的庭园间。

(2)序列。山庄的庭园组合,是因应溪谷地形的特点,具有渐进的规则的序列素质。谷口地形开阔,沿溪上行,愈深入则空间越狭窄。地势则以谷口处为最低,往里走则逐段升高。由开阔而稠密,由明朗而幽静,这是结合溪谷地形按功能合理安排的必然结果。这种渐进型的序列变化,前面的庭院是作为后面庭院的前导空间,是后面高潮的前奏。山庄的内庭是作为整个序列变化的高潮来处理的。人们进入内庭,渡小桥,拾级而登,会产生一种欲达高潮顶点的强烈愿望,直至走进室内小院。院内运用最概括的构图手段­­——三滴泉,构成更小、更高、更稠密而幽静的境界。



    4.传统。山庄建筑群在的关系来实审美上如何体现传统与革新的问题,有如下几点考虑:

(1)体型。山庄的建筑体型,是运用中国园林建筑传统手法,采取分散的小体量建筑,用以表达不同功能的空间性格,建筑体型轻巧活泼,变化较多。这些小体量建筑又是旅馆的组成部分,要适应一定的功能需要,互相之间在体量大小、造型格调上,都有一定的比例和内在的联系,是有机的协调整体。因此,要求每一建筑物都是功能所必需性格鲜明,体量恰当,为庭园构图上所必不可少。如山庄的餐厅既是旅客用餐之处,又是庭园中的船厅,体型狭长,处于前院的视觉中心。会议厅为集会活动部分,又作为园林中的厅堂处理,有精辟而宏丽的造型。客房居室则作园林中书斋馆舍处理,位置较隐僻,有简朴明净的格调等等。


2)组合。外国的庭园建筑组合,是将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组织在一幢完整的大房子之内,外面绕以庭院録化。中国的庭园是传统的建筑组合,则与此相反,是将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分散成为独立的小体量建筑,然后将这些小体量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群布局手法,组织成大大小小的庭院体系,并在庭园中运用山池树石,按一定的诗画意境组景,庭园景物融合在建筑群中,展开多层次空间和丰富多彩的庭园体系。山庄的建筑群正是按这种传统手法组织起来的。另外,由于结合溪谷的狭长地形,整个布局基本上是属于串列式的庭院组合。这种传统手法在狭长的地形中不乏佳例。如故宫乾隆御花园,北海静心斋等均是这类庭园的佼佼者。山庄的庭园组合,由于是溯山溪而上,地势逐段上升,建筑或临溪或临崖,因而在建筑群体空间结构上,虚实交替,起伏较大,在有规律的组合中,显得更为丰富活泼。




(3)渗透。建筑与景物空间的互相渗透,是中国古典庭园的优秀传统。空间的渗透是通过建筑物与景物空间的位置安排的前后、左右、内外、高低的关系来实现的,而这种位置关系是围绕一定的诗画意境,组成完美的空间构图(《园治》中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论述)。

1)室内外空间的渗透。在建筑上运用景框,敞口厅,落地明屏门等手段,可以将园景引入室内,从室内可以欣赏园景。反之,从室外也可以看到室内精美的装修与陈设。这是内外空间的滲透关系,其主要的意境则是在于一个“虚”字。虚字带有开敞的含义(它和开敞也不完全相同),如:处处虚邻,方方侧景”,“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亭台影罅,楼阁虛邻”,“堂虚绿野犹开”等等。这些都是运用满开间大窗、落地明屏门等多面开敞的空间渗透。山庄的会议厅,一面临内庭,采用落地明屏门,从厅内可望内庭,另一面透过后墙的落地明屏门,又可以收到后面山池景色。又如会客厅,一面临池,在前出一步廊之间,透过落地明门与内庭池景互相渗透,临中庭一面则透过大玻璃窗可以浏览中庭风景,而这些都是“处处虚邻,方方側景”的处理手法。另外一种是景框的造法。园治〉所谓:“窗虚蕉影玲珑”,“板壁常空,隐出别壶天地”,“刹宇隐于环窗”等,在山庄也有适当运用。如入门厅右侧墙上开方窗洞,露出后面蕉丛,套间休息厅,前面景框,套出三滴泉水石景,都是以“窗虚蕉影玲珑”,“隐出别壶天地”的具体处理。



2)建筑与景物空间的交错组合。主要是透过建筑与景物互相之间的位置安排,或左右相依或上下交错,正是“奇亭巧榭,构分红紫之丛”,组织多彩多姿的构图组合,多种的空间渗透。如《园治》所论述的:“花间隐榭,水际安亭,…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际,苍松蟠郁郁,或假濠濮之上,…倘友沧浪之中”,正是说明亭榭与景物组合的位置关系,或隐于花间,或安于水际,其他如竹里、山颠、丛竹之际,苍松之麓,濠涧之上,水石之中等等,都是设亭之处。所谓“安亭得景”,正是概括说出了亭榭与景物体量的位置交错关系和空间渗透的构图效果。如山庄会议厅跨溪建筑,溪水穿流厅下,而厅则“假濠濮之上”,是上下交错的空间渗透。又如“山水相逢”一段,松亭处于竹溪松岸中,仿佛“通泉竹里”,也就是亭子隐藏于竹丛溪畔的意思,馆舍倚傍石滩,又“有岩际际致”,所谓“岩际”就是建筑物处于岩石的旁边。



    (4)格调。中国庭园建筑的格调,除了上述有关环境、体型、空间关系等方面外,其他如对材料质感、构造技术以至装修色调等,都有一系列的现实处理手法,所谓“时遵雅朴”就是简朴雅致的格调。山庄的建筑,也是根据这一概念来考虑它的格调问题,如:

1)结合山居建筑的体裁,运用冰纹砌石,白色粉墙的墙石处理,天花材料采用原色水泥,木丝板不加油饰,着重突出山居粗犷、简朴而又清雅的质感。


2)造型方面,根据钢筋混凝土的材料性能,采用平顶屋面结构,部分用小坡顶隔热层,构成小坡平顶的组合,表达了新材料、新技术的简练明快的造型特点,也体现了传统民居朴实无华的素质,而不是从形式上去模仿木结构的传统古典建筑的轮廓。
3)内外装修,适当地运用一些潮州插瓷、满州窗、落地明屏门等,嵌一些颜色玻璃,使建筑的格调,在朴实中又显得活泼明快,静中有动,富有地方风格。